中医基础理论-绪论

什么是中医学?中医学的学科属性?

  •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
  •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
  •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

1、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

中医学:是发祥于中国古代,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,以整体观念为知道思想,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,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,研究人体生命、健康、疾病的学科。(易学难精,因为文化二字)。

西医看微观,中医看整体。西医治病,中医也治病,中西更强调因人而异,量体裁衣。

中医基础理论:

  •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
  •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
  •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
  •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

《中医学大辞典》

中医学的学科属性:

  •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性
  • 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性
  • 东方传统文化的综合性
  • 科学、仁(天地良心)术和技艺的融合性

道理:

  • 道:道可道非常道,两层含义。一是本质,二是规律。
  • 理:具体的东西。

医道:医学,医技(术)。西医就是医技,因为他们并不追求道。

2、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

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:

  • 医药知识的积累
  •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
    • 直接观察法(解剖)
    • 整体观察法(没等到显微镜的发明)
  •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
  •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

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

**黄帝内经:**分《灵枢》《素问》两部分,为古代医学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,为医学家、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,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、秦汉时期。现存最早中医学专著,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。

扁鹊:战国时期著名医学家,相传中医典籍《难经》(《难经》不难,《易经》不易)为其所著。补内径不足。中医像大哥二哥,西医像扁鹊。

张仲景:东汉末著名医学家,“医圣”,撰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后世整理成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。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时间、确立辩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。(别说是最高水平)

华佗:吃亏,没书啊

神农本草经:又名《神农本草》,撰人不详,“神农”为托名,为中医药理理论依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

病、证、症

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

脉经: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、医术编纂家王叔和。撰写了第一部脉学专著《脉经》

针灸甲乙经:晋代皇普谧编撰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步针灸学专著。10卷,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。

诸病源候论:隋朝巢元方所撰,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著

魏晋隋唐:丰富实践时期。

宋金元:争鸣突破时期。三因极–病症方论:宋代陈无择撰,中医综合性专著。金元四大家:

  • 刘完素:金代医学家,属于“寒凉派”(王老吉)

  • 李东垣:“易水派”,牵扯五行学说

  • 张从正:“攻邪派”。中医的邪一般指病因

  • 朱震亨:“养阴派”。阴阳学说(六味地黄丸,只适合肾阴虚,肾阳虚的话越吃越糟糕奥)

    门户这件事,还是不好的

明清时期:综合汇通,深化发展时期。

  • 明:王肯堂《证治准绳》
  • 清:吴谦《医宗金鉴》、陈梦雷《古今图书集成-医部全录》
  • 温病论的创立:
    • 明:吴又可《瘟疫论》—“戾气说”
    • 清:叶天士《温热论》–“卫气营血辩证”。吴鞠通《温病条辨》—“三焦辨证”。薛生白《温热条辨》
  • 《医林改错》:清代王清任撰,中医脏象著作(解剖)。活血化瘀

现代和近代:一言难尽

而知之谓之神

而止之为之圣

而知之谓之工

而知之谓之巧

下节是阴阳学说。

  • Copyright: Copyright is owned by the author. For 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for authorization. For non-commercial reprints,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.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